在iPhone X将深度相机市场彻底激活后,结构光、双目和ToF借着风口迅速火热,发展至今各自之间的竞争也是颇为焦灼。在全球主流的手机厂商中,华为坚定不移地选择了ToF,而一向看好结构光技术的苹果也在最近向ToF产业抛出了橄榄枝。手机市场极其庞大的“量”带动ToF产业及供应链快速发展,也因此让其跃入人们眼中。
对于公众来说,ToF是一项全新的3D视觉技术,不过在业内其技术路线早已有脉络,如单点型和面阵型两条技术路线下分别有ST、ams和索尼、松下、三星、英飞凌等巨头在其上布局,后起的国内半导体领域却鲜有厂商对此有深入研究。
一路从国际半导体巨头们的技术和市场岗位走来,对于ToF技术,刘洋不仅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还有着独树一帜的想法。2017年借着产业的发展时机,刘洋携着ToF梦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回到上海,创办了炬佑智能这家公司。
发展两年多,炬佑智能迅速从业内脱颖而出。当被问及何以能够抵达至此,刘洋笑言,“天时、地利、人和”。
作为3D视觉产业链上的一员,与国内大多数该领域的公司一样,炬佑智能的成长与壮大离不开产业发展的带动,即刘洋口中的“天时”。
3D视觉最早出现在微软Kinect、英特尔RealSense等消费级产品中,并于近几年随着硬件端技术、算法与软件的不断发展,精度和实用性大幅提升,“3D深度相机+手势/人脸识别”得以具备了大规模进入移动智能终端的基础,因此苹果大规模采用结构光技术就彻底激活了3D视觉市场,开启了新时代。
“有苹果在前,智能手机就逐渐发展成为3D视觉公司不可忽视的市场,因此我们也投入了比较多的关注度。因为智能手机出货量本身就大,它可以将整个3D视觉产业链上的方方面面都拉动起来,促进产业链的优化与发展。”
在智能手机市场带动发展下,3D视觉逐步发展并渗透进包括人脸识别相关应用、泛机器人应用、智能安防领域、辅助驾驶及AR/VR领域,然而这几大阵营并没有完全火热。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关键细分一支,3D视觉领域也因此一直不温不火。所有人都意识到,整个3D视觉产业链还远远不成熟,尚处在发展初期。
事实上,三大技术的发展前景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论,而随着大家对着3D视觉技术日趋深入的了解,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ToF是技术黑马”的论调开始出现在了各大新闻上。
总体去看3D视觉,它是基于三维空间距离发展起来的成像技术,因此其基本功能在测距,现实中基于3D视觉技术的解决方案也都离不开此。而因技术原理不同,三种技术方案在这一功能表现上各有特点。
与被动式的结构光与双目技术相比,虽属于相对后发,但在测距上,ToF有着更为广泛的适用范围,覆盖距离可从结构光到激光雷达范畴,且可近可远,十分灵活;同时在捕捉快速变化/运动的物体,ToF技术的适应性也比较好。因综合表现优越,它也一度被业内诸多厂商(华为、三星等)看好,应用端逐步形成的集聚效应使整个ToF产业逐渐发展突出,形成“地利”优势。
“久负盛名的大厂往往只专注于核心Sensor部分,而我们炬佑智能就是要坚定不移的走系统联动方向,这里面有技术层面的原因。举个例子,拍照会出现过曝或者欠曝情况,为了解决它们,传统相机提供的选择就是调快门和光圈。但是如果采用ToF技术,我们就可以有第三种解决办法,调发光,那这样就更为灵活,整体解决方案也会有更多的可能,比如我可以把pattern做到发光模块里面,采取发光编码调制等方案,我可以不仅在空间域,也可从时间域处理。”
从系统的角度整体去做,炬佑智能不仅具备完全的解决方案能力,在不断深挖的过程中,炬佑智能发现它还能够为很多现有技术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供可行方案,走向创新。
刘洋补充说,三大模块分属不同的技术范畴,涉及跨界,这对人才的技术要求很高,而因为恰好具备“人和”,炬佑智能才能够实现三足鼎立的系统发展。
因为天时地利人和,在资本和行业驱动的“保驾护航”下,炬佑智能已经逐渐成长为能够在ToF领域与业内国际同行一起拓展市场的新锐,并且在加速创新。
“炬佑智能成立两年多,虽然不乏超过十五年工程开发经验的人才团队,但是我们还是需要时间去打磨产品,精益求精,不断学习和成长。”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醉心于技术,一头扎进产品里,不受外界影响,这一路炬佑智能走得十分坚定。与其说,炬佑智能选择ToF,倒不如说ToF产业选择了炬佑智能。